日出初萌,万物生辉,向着大海的方向,一城人的幸福春暖花开;浮来之地,银杏树下,一方石碑的身后,莒鲁会盟的故事源远流长……
有都市的活力,亦带着古城的韵致,日照这座城市,既年轻,又古老。
它的年轻,在于与时俱进的崭新样貌。作为现代都市,日照市于1989年方才应运而生。城市蝶变中,日照始终将文化作为发展的轴心,不断丰盈着内在的灵魂,缝合着传统与现代的分野,探寻着文化“两创”的多元化路径。
(资料图)
它的古老,在于积淀深厚的历史遗存。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的原始陶文出土于此,名列“山东三大文化”之一的莒文化在此发端,太阳文化、东夷文化、龙山文化、渔文化等传承千年,赋予了日照“山海雄观,鱼盐利饶,钟灵毓秀,代多伟人”的独特和灵性。
城市无法亲口述说它的过去,但它如何从旧日时光走来,又如何在新时代里焕发光彩,却早已被这个城市的人们,以独特的方式,雕琢在一尊尊黑陶的线条纹理中、描绘在一幅幅农民画的绮丽色彩里、凿刻在一张张过门笺的纹样图案上,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
在日照,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不是复刻,而是活化。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当下的主流文化语境里实现自我的再创造,让我们找寻到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认和文化认同。
这,就是日照“手造”。
深耕内容 制造平凡中的不凡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传统的“手造之物”,往往抱有一种朴素的情感。那些通过缝制、勾勒、镌刻、锻造、锤炼而成的器具或工艺,在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手中传承至今,承载了“人的温度”和本土文化的独特质感。
日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遗资源丰厚。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6项、省级名录28项、市级名录165项、县级名录400余项……纵览山海之间,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延绵千年,珍贵的文化资源遍布城乡,为日照“手造”品牌的挖掘提炼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山东手造”全面起势,日照深挖全市手造资源,梳理形成了200余个项目的日照手造资源储备库,并择优评选出50个精品项目,倾力打造“山东手造·优选日照”文化品牌。
过门笺、黑陶、剪纸、农民画、盘扣、名片茶、轻盈石磨……探究50个不同名目下日照“手造”项目的背后,都承载着日照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内生力量,并依靠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口碑接入了细分市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几乎都在长久的实践中找到了创新发展的同一个方向:深耕内容,融入时代,打造品牌。
“过去,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张贴过门笺,但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年轻家庭的增多,贴过门笺的越来越少了。”在位于莒国古城的“剪纸物语”工作室,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的第四代传承人于红说起了曾面临的困境,“养家糊口都难,谈何传承。”
随着城市的发展革新,各种“老物件”“老技艺”的功能性在现代生活的汹涌浪潮中逐渐式微,过门笺就是典型一例。但于红破题的诀窍是:在内容和工艺上创新,抓住年轻人的心。
除了过去的单色、套色,她和团队还研发出新的染色“过门笺”,将千年银杏、美丽乡村、二十四节气等中国“在地文化”、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升华,融入油画、水彩等现代美术语言,紧跟流行文化做文创衍生品,逐步开发出书签、红包、摆台、过门笺随手礼等产品,通过了市场的考验。
同样将内容创新作为主攻方向的,还有五莲刘氏盘扣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刘冬梅。
这些年,她将盘扣的功能扩展到布包、家居、书签等不同载体上,并一直有意在盘扣与不同载体间嫁接和耕种日照的太阳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元素,打造了一种独属于日照的精致生活美学。
始终执着于钻研黑陶的卜广云,也凭借融入时代语境的巧思,为黑陶拓展出了一片新的市场。她将古老的黑陶与现代科技的音乐播放器相结合,做出专属手机的“黑陶音响”,让四千年前的老技艺再次回归到了人们的生活日常。
“非遗传承人最需要的,是对流行文化的创意设计和对市场的提前预判。”对于日照打造“手造”精品项目的核心要义,于红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非遗文化并非老气横秋的古董,它应当随时代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探索更多功能性,增加产品附加值,也要主动拥抱市场,用最前沿的理念传承发展老手艺,制造平凡中的不凡。”
创新发展 携手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日照的手造企业和非遗传承人竭尽所能地探入蓝海,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为手造项目打造聚合性平台,推动其产业化、市场化运作。
今年春节,日照再度升腾起浓郁“烟火气”,各处景区游人如织、人潮涌动。在人气极高的东夷小镇,“山东手造·优选日照”文创市集热闹开市,一系列极具互动感的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日照的非遗文化。
去年10月,“山东手造·优选日照”东夷小镇展示体验馆开馆,该馆选址于客流量旺盛的旅游景区,将客栈、茶馆、陶艺体验、盘扣制作、特色旅游购物等完美融合,对50强手造产品进行集中展示,打造了一个集研学、志愿服务、非遗体验、网络带货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此后,“山东手造·优选日照”展示体验馆还分别开到了万平里街区和市文化馆等地。
事实上,在加强非遗传播传承阵地建设的赛道上,日照属于“领跑型”选手。
去年,根据最新非遗工坊认定标准,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对全市非遗工坊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定,共认定市级非遗工坊50家。
目前,依托“非遗工坊”和手造精品项目库等项目资源,日照黑陶研发企业已发展到30余家,形成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300多个品种;位于莒县的山东晨韵文化有限公司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原创手绘用品60余种,设计制作的日照农民画手提包、扇面等,远销欧美10余个国家。
若要说起旅游商品,一定少不了日照绿茶。它以“板栗香、豌豆鲜、滋味浓、耐冲泡”而闻名,一直被消费市场视作茶中珍宝,但日照并不满足于此。
小小的茶叶还能玩出什么名堂?近年,日照茶礼(日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展示了一种文化创新传承的新花样———
一只巴掌大小的金属盒子,印刷着精美的日照城市地标。打开盖子,内里竟是被均匀分割成6块的茶饼,虽然只薄薄一片,却足以冲泡6壶茶。
这就是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的“日照名片茶”,是日照5个入选项目之一。“日照绿茶是日照的一张城市名片,我们想通过‘茶文创+茶科技’赋能,去打造一款城市的名片茶。”该公司市场部经理许倩如此阐释名片茶打造的初衷。
既能宣传推介城市特色,又引领了消费新需求,名片茶一经面世便赢得市场认可,2021年市场销量达30万片,先后斩获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日照市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奖一等奖等荣誉。
名片茶的成功探索,可视作日照加大文化创新力度、抓好手造产品创新转化的生动缩影。眼下,在发展中不断迭代新生的日照“手造”,正从深厚的文化脉络中,生发出韧性十足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赓续传承 手造的棋局,下精、下活
无论是全手工缝制的五莲盘扣、薄如蛋壳的黑陶,还是一锤一凿制作的过门笺,这些曾经如珠玉般散落在日照各处的传统技艺和生活美学,如今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山东手造·优选日照”。
秉持着抱团发展、活态传承、创新营销等核心要义,日照手造产业正从结构、形式、内容等层面加速融合,共同打造日照文化IP。
那么,如何推动日照手造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盘活这场以精神文化为源动力的产业棋局?日照的方案是:下精、下活。
“精”准聚焦,重点培育———
建设打造莒国古城、白鹭湾美术馆手造产业园、日照春风十里文旅创意园等手造产业园区;重点支持黑陶、农民画、割花、老粗布、草编等一批具有传承基础、生产规模、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项目,帮助其进行市场化开发,不断推进项目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同时,持续推进“山东手造·优选日照”进景区、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商超、进民宿酒店、进公共文化场馆、进金融网点等“七进”项目,莒县世唯一非遗工坊和日照嗡嗡乐园景区分别列入“山东手造”进非遗工坊、进景区全省试点。
为持续拓展手造项目宣推广度,今年以来,日照银行在银海中心支行营业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基地、日照金融教育基地、科创楼建设山东手造展区,打造“1+3”示范展馆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照银行的线上电商平台“日鑫悦e”商城,已入驻乔掌门、嗡嗡乐等10多家手造商户,共发布90余款商品,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开展手造类产品秒杀、拼团等活动。
“活”态传承,创意赋能———
去年,日照开展了优秀文化和旅游创意企业暨城市伴手礼评选活动,探索和挖掘出能够讲好“日照故事”、展现“日照印象”的城市伴手礼,评出日照名片茶、初光潮启·城市盲盒、莒文化杯等10件系列特色产品。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日照市首届大学生城市文创设计邀请赛,评选出优秀作品30件,将免费授权文创企业进行市场化开发。
2月21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闭幕式·二月二舞龙大会暨日照市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莒国古城举办,现场,“山东手造·优选日照”手造精品展也成为活动中的一大亮点。今年,日照将手造产品展示展销不断与多彩丰盈的文化旅游活动相融合,如春节期间的文创市集、元宵节期间的日照非遗新春游园会,都与日照的“手造”实现了完美契合,实现了流量的互相叠加与带动。
眼下的日照,越来越多的“老物件”“老技艺”,正穿越旧日时光而来,以更青春的样貌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些以匠心淬炼的“手造之物”,那些带着温度的“日照好礼”,都是我们生活中最瑰丽的风景。(李晓萌)
来源:日照日报
关键词: